我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
保護海洋生態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珠海大力開展海洋生物增殖放流,強化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統籌推進海洋牧場建設。
近年來,珠海推進“海洋強市”戰略實施,踐行“一帶一路”倡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海洋綜合管理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績。
□本報記者 陳翩翩
加強資源保護 助力可持續發展
打造海底森林為魚兒安家
天藍,水碧,沙灘雪白細膩。在萬山海域的這片養殖場,一袋袋馬氏珠母貝吊養在漁排架子上。漁民從海水中拉起一袋貝殼當即撬開,貝肉里一顆顆珍珠呈現眼前。粒粒珍珠光澤亮麗,有白色、金色、灰黑、粉色等多種顏色,直徑達0.6至0.8厘米。經過半年多的人工養殖,在萬山區白瀝島深海養殖場,馬氏珠母貝孕育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這也標志著萬山海域海洋生態良好,資源豐富,為海洋牧場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人工魚礁的建設對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恢復以及增殖漁業資源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人工魚礁是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為海洋生物營造良好的棲息環境。珠海人工魚礁建設堅持與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堅持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相結合,堅持與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相結合,堅持與建設海洋自然保護區相結合,堅持與加強海洋綜合管理相結合,思路清晰,措施得力。近年來,我市加大投入,打造萬山海域海底森林,成效凸顯。
早在2001年,珠海率先在東澳島海域實施人工魚礁建設試點。省、市、區共投入建設資金8520萬元,建造礁體8793個,礁體空方259032立方米,礁區占海面積1373公頃。2017年,再投入5000萬元,完成廟灣大型人工魚礁示范區一期工程建設,建造并投放礁體3519個。2018年,我市人工魚礁建設持續推進。至此,珠海發揮海洋資源優勢,陸續在東澳、外伶仃、竹洲-橫洲、廟灣、小萬山、大蜘洲等海域建成6座人工魚礁,礁區面積達1373公頃。調查顯示,人工礁區貝類等海洋生物附著明顯,海域“聚魚”效果顯現,已成為人們休閑垂釣的好去處。2018年,外伶仃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被農業農村部批準為第四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成為我市繼萬山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后創建的第二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增殖放流保護海洋資源
珠海連續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超過30年,其中2013至2017年間累計投入漁業資源養護資金480萬元,共放流各種魚類魚苗421萬多尾、斑節對蝦9110萬多尾。
海洋生物增殖放流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恢復放流物種的種群數量,又必須保證水域生態不受破壞、物種自然特征不受干擾。放流種類篩選需要精心的研究和科學的安排。為進一步提升我市水產良種生產和供應質量水平,近年來,我市扶持建成長豐、龍勝、添源等3個省級水產良種場,建成德洋、一洋等5個市級水產良種場。
為引導傳統民間放生與增殖放流相融合,珠海于2012年成立放生協會,并通過開展特色主題放生活動、舉辦文化座談會等,大力宣傳增殖放流,推進全社會科學放流。
數據表明,珠海海洋生物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筑巢引魚效果明顯。我市每年海洋生物增殖放流的投入產出比達1:11以上;2018年全省春汛同比增長26%。
探索生態修復新思路
近年來,珠海在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生態修復、岸線生態保護等海洋環境保護工作中,目標明確,措施得力,成效凸顯。其中,以國際視野謀劃萬山海島經濟,推進海島生態修復,先后編制《珠海萬山開發試驗區空間概念規劃設計》《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產業發展規劃》和《珠海萬山游釣休閑漁業區建設規劃(2014-2020)》,建設外伶仃島三A級景區和垂釣觀光區、東澳島“玲玎海岸”、萬山島靜云山莊度假區等多個特色旅游品牌,大力發展海島休閑漁業,促進海洋資源利用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發展,由掠奪性開發海洋資源的傳統漁業向“資源養護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
珠海有著“百島之市”的美譽。海島生態修復穩步推進。萬山海域的小蜘洲島和三角島被列入全國無居民生態修復試點海島。我市還“零”審批占用自然岸線的建設項目,嚴格執行海洋生態紅線管控和自然岸線管控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海洋生態補償機制,制定實施《珠海市海洋與漁業資源環境損失賠償款收繳使用管理辦法》。今年,共計5個海洋工程項目被收繳560多萬元的生態補償款。
此外,珠海扎實做好海洋環境監測,連續15年向公眾發布《珠海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我市還成立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保護區聯合執法和跨境環保工作機制,及時監測港珠澳大橋施工對中華白海豚及海洋與漁業生態環境的影響,確保海洋生態平衡健康。
加強海洋強市建設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積極推動漁業產業轉型升級
珠海地處珠江出???,瀕臨南海,連接珠江三角洲與內陸廣闊的腹地,是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珠海海洋資源豐富,水道密布,港口航運條件優越,為海洋強市建設奠定基礎。
近年來,珠海推進“海洋強市”戰略實施,踐行“一帶一路”倡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海洋綜合管理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績。
近年來,珠海以海洋保育為抓手,積極推進海洋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海洋牧場建設,促進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桂山島率先在全省發展近岸網箱養殖。在網箱養殖興盛期,萬山區近岸網箱養殖擁有網箱近5000個,為海島漁民開拓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致富之路。
為更好地保護和改善海洋漁業養殖水域環境,實現海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珠海積極推動抗風浪深水網箱養殖,引導漁業產業轉型升級。通過鼓勵扶持本地養殖企業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引導傳統養殖戶升級轉型。目前,大蜘洲島、枕箱島、隘洲島、白瀝島等海域,初步建成一批深水大網箱養殖基地,建設新型抗風浪深水網箱達300多個。
為推動漁業發展從注重產量增長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從注重資源利用向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轉變,從注重物質投入向更加注重科技進步轉變,2018年,我市利用省級下達的促進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現代漁業發展用途)加大對漁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成果應用方面的扶持力度,支持2座半潛式新型漁業設施建設,現已建成1座半潛式智能化漁場,并交付新平茂漁業公司投入養殖試驗。由大麟洋公司建設的另一座智能漁場,有望于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
加強海洋資源保護,促進海洋修復。我市劃定禁捕紅線,分期建設漁業禁捕區,在萬山海域全境逐步淘汰近海捕撈。此外,我市合理規劃和調整養殖生產布局,推廣生態健康的養殖模式。近年來,我市先后在萬山海域成功試養企鵝珍珠貝、管角螺、紫菜、龍須菜、羊棲菜等高附加值海產;引進深水養殖龍頭企業發展擴大深水網箱養殖項目;推行“企業-基地-漁民”養殖模式,帶動海島漁民參與深海網箱養殖,漁業項目帶動效果明顯。通過海洋牧場漁業功能體系建設,保障生態環境與漁業生產平衡,促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高產值漁業升級,輻射帶動漁民增收致富。
加大中華白海豚保護力度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基地,承擔著白海豚保護及救助的任務。曾經,一頭體長超過2米的雄性中華白海豚,因誤入佛山南海河道,傷痕累累,在淇澳管理基地獲得救治,轉危為安。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海洋哺乳動物,有“海上大熊貓”之譽。珠江口地理位置特殊,有著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資源,為中華白海豚提供了生息、繁衍的有利條件,成為國內數量最大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地。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我市珠江口海域內伶仃島至牛頭島之間,總面積460平方公里。該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中華白海豚,包括中華白海豚棲息活動區域的自然環境、水質環境、海底環境、漁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該保護區海域內還有魚類154種,浮游植物44種,浮游動物61種,底棲生物58種以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
位于珠海淇澳島上的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基地,占地面積約8700平方米?;丶O管保護、資源監測研究、海豚救護、科普宣教等功能于一體,配套建設了實驗樓、白海豚救護館,配置了海豚救護管理船艇等。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近10年來,保護區救護小組奔赴廣東沿海多地,開展百余次鯨豚救護和死亡鯨豚處理工作,累計處理各類鯨豚案件170多起。其中,中華白海豚107頭,還救助多頭江豚、灰海豚、小須鯨等珍稀海洋生物。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成立以來,在資源管護、中華白海豚救護、巡航監管、資源監測、科研以及科普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顯著成績。2013年,該保護區被國家七部委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為營造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工作人員還在自然保護區內投放人工魚礁,吸引各種魚類生物聚集,修復被破壞的河口生態環境、恢復和增殖漁業資源,為中華白海豚的生存提供充足的食料。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良好,已成為中華白海豚生活、繁衍的家園。
鏈 接
6月6日是“全國放魚日”。當天,2019年“全國放魚日”暨粵港澳大灣區增殖放流活動將在珠海舉行。
按照農業部統一部署,“全國放魚日”,各地漁業主管部門將在長江、淮河、新安江、巢湖流域等,同步開展“全國放魚日”增殖放流活動。
增殖放流知多D
什么是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指采用放流、底播、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庫等公共水域投放魚、蝦、蟹、貝、藻的親體、苗種、受精卵等活體水生生物的活動。
實施增殖放流有什么意義?
受水域污染、過度捕撈、各類工程建設等因素影響,我國近海和內陸水域的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部分水域呈現生態荒漠化趨勢,形勢嚴峻。通過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可有效增加天然水生生物資源量、提高水域生產力、改善生物群落結構、保持水域生態平衡。增殖放流成為國內外在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方面普遍采用的做法,利于海洋與漁業可持續發展。
哪些水域適宜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適宜在海洋、江河、湖泊、水庫等公共水域開展,池塘、重度污染水域等都不適宜開展增殖放流。農業農村部規劃的適宜增殖放流的水域包括: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等重要江河,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等重要湖泊,三峽水庫、小浪底水庫、密云水庫等重要水庫和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的近岸海域。
廣東省海洋生物增殖放流區劃分為:北部灣海區、粵西海區、珠江口海區和粵東海區;沿海共有安鋪灣、烏石、硇洲島、水東灣、海陵島、廣海灣、萬山群島、伶仃洋、大亞灣、紅海灣、赤沙澳海灣、南澳島、拓林灣等13個重要增殖放流海域。
哪些物種適宜增殖放流?
農業部規劃放流物種主要是具有公有性特征、以洄游性魚類為重點水生生物。包括主要經濟物種、珍稀瀕危物種、地方特有物種等。含淡水魚類:青魚、草魚、鰱魚、鳙魚;海水魚、蝦類:四指馬鲅、花鱸、青石斑魚、斜帶石斑魚、卵形鯧鲹、軍曹魚、大黃魚、紫紅笛鯛、紅笛鯛、真鯛、平鯛、黑鯛、黃鰭鯛、胡椒鯛、花尾胡椒鯛、斑節對蝦、日本對蝦、中國對蝦、長毛對蝦、墨吉對蝦、刀額新對蝦、近緣新對蝦、周氏新對蝦、三疣梭子蟹、雜色鮑、華貴櫛孔扇貝、文蛤、波紋巴非蛤、西施舌、花刺參、紫海膽等等。
而珍稀瀕危物種包括:中華鱘、松江鱸魚、綠海龜、細鱗魚、大鯢(娃娃魚)、胭脂魚、中國鱟、大珠母貝等。
如何正確開展增殖放流?
國家鼓勵單位、個人及社會各界參與增殖放流,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還通過適當的方式給予宣傳和鼓勵。參與增殖放流可采?。赫J購放流苗種;捐助資金;參加志愿者活動;自行放流。有關部門提醒:
1.放流活動要科學文明,要貼近水面放流,有條件的應采用滑道等設施,減緩魚苗受水體沖擊,減少機械性損失,杜絕拋灑或“高空”傾倒的放流方式。
2.自行開展規模性增殖放流活動的,應當提前15日向當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增殖放流的種類、數量、規格、時間和地點等事項,并接受監督檢查。
上一篇:2018年珠海市環境質量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