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海珠區馬涌沿線種植的簕杜鵑開滿了鮮花,工人正在清理河面垃圾。
南都記者馮宙鋒 攝
上周,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發布了2018年的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及今年1月到4月的環境質量狀況。南都記者仔細查閱數據發現,盡管環境質量穩中向好,但風險仍在。
與上年考核結果比較
71個斷面水質優良率上升
仔細看廣東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可以發現,僅從統計數據上看,顯示去年水環境狀況是下降的。
國考地表水方面,2018年全省168個省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78.6%,劣Ⅴ類斷面比例為12.5%。與上年相比,可比斷面水質優良率(Ⅰ~Ⅲ類)下降1.8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上升2.4個百分點,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總磷和耗氧有機物。
從這個數據中可以發現,優良水質的斷面減少了,但水質差的斷面上升了,僅從數字上解讀,地表水的水環境有輕微的下降。
這個數據,與2017年生態環境部通報2017年度廣東省水環境質量目標完成情況最終考核結果比較,71個斷面水質優良率上升了1 .4個百分點,但劣五類的斷面比例也上升了2.8個百分點。
此外,去年廣東省71個國考斷面的優良率和劣五類比較2018年的年度目標也分別相差了2 .8個百分點和5.7個百分點。
再來看165個可比省考斷面的水質監測情況。其水質優良率也下降了1 .8個百分點,四類水上升了0 .6個百分點,五類水比例下降了1 .2個百分點,但水質最差的劣五類水比例卻上升了2.4個百分點。
從江段水質類別變化看,有20個江段水質變差,7個江段水質好轉,其余江段水質類別不變。
海水的環境質量與2017年相比水質也有輕微的下降。其中水質面積占比一類水上升了1.2個百分點,二類水則下降了3.4個百分點,三類水下降了1.6個百分點,四類水上升了0.5個百分點,劣四類上升了3.4個百分點?;洊|海域汕頭港水質有所改善,粵西水域水質變化不大,珠江口水質略微變差。
除此之外,公報表示全省開展監測的33個省控水庫水質良好,8個大型水庫中新豐江水庫、楓樹壩水庫水質為一類,流溪河水庫、楊寮水庫、白盤珠水庫和高州水庫為二類,水質均優。但和上一年數據相比,11個主要省控湖庫水質營養狀態指數變化中,有10個湖庫2018年的水質營養狀態指數比2017年略高。
監測方法調整影響水質評估
為什么在全省上下全力治水的情況下,廣東的地表水水質還在下降?事實上南都記者在去年六月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發布最新的水質情況時,便發現了這一現象,即2018年前五個月地表水的水質比2017年的同期有小幅度的下降。
對此,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處長林文對南都記者解釋,一方面全省的工業、生活和農業污染面源污染物排放總量依然很大,而與此同時的環?;A設施建設也還沒有實現根本性的改善,生活污水截污納管率不高,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管網沒能打通,污水沒能進入污水處理廠,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還不夠充分。
同時,2018年1- 4月全省降雨較常年減少約三成,水量減少導致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在全省污染負荷總量未顯著下降的情況下,局部區域水質惡化。
林文表示,廣東1月- 2月是枯水期,監測采樣期恰逢全省強降雨,枯水期的強降雨,導致面源積累的污染物集中被雨水帶進江河,加重水體污染,導致超標斷面增多。如北江流域、廣州珠江段等水質同比下降明顯,各斷面均呈現出以氨氮、總磷及耗氧指標為主要污染物的水質下降特征。
此外,監測事權上收后水質監測和評價的方法有所調整,調整后僅以退潮水質進行評價,對全省水質評估有一定影響。而以前是用漲潮和退潮的平均值進行評價,廣東為沿海省份,入海河流較多,漲、退潮水質存在一定差異,平均數的水質比退潮的水質總體要好。這些原因導致1到5月份廣東省的水環境質量有所下降。
林文對南都記者表示,盡管數據上顯示地表水和海水的水質都有略微的下降,但實際上,即便是同樣的監測方法,采樣也有偶然性,只要數值在5%的范圍內,都屬于正常的波動范圍。但比較確切的是,不少劣五類水雖然還達不到五類水的水平,但污染程度已經大大減輕。
比如,去年以來,深圳河、小東江、(廣佛跨界)珠江西航道流域已經出現明顯的拐點,練江、茅洲河、漫水河、淡水河、石馬河雖然目前水質還不是很理想,其中,茅洲河、練江還是劣Ⅴ類,但是它們已經呈現了很好的改善趨勢。城市水環境方面深圳、揭陽、佛山改善明顯。
因此在日前的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給出了:“廣東省地表水水質持續向好的趨勢”的結論。
對策
打通管網“最后一米”
對于治水工作的難點,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黃仙明表示,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的工程。廣東省經濟體量比較大,經濟仍處于中高速增長中,人口密度也比較大,在這種背景下要實現水環境的好轉難度非常大。對此,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視。
據林文介紹,機構改革后,海洋環境的相關職能也歸屬到省生態環境廳,因此今年的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增加了對海洋水質的監測和報告。
然而海水水質的污染情況和內陸既有關聯,又有區別。海洋生態環境的污染主要來自陸地的排放,除非海洋偶然發生船舶漏油或者其他動植物大量死亡的情況。但海洋生態環境又存在潮汐的影響和海洋環流的影響,因此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目前正組織對海洋和陸地污染關系進行研究,未來將實現陸海協同治理。
黃仙明表示,目前水污染治理最重要的工作是對污染物控制增量,削減存量。他說,對水質影響較大的幾個指標是溶解氧、氨氮和總磷,這是水質改善重要的控制因子。
針對這方面工作,省生態環境廳下一步主要做幾方面的內容:
一是做好生活源、工業源、農業源多元源治工作。首先是生活源的削減,要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能力補足。目前來說,廣東的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是在全國居首位,但也存在能力不均衡,部分地區的能力不足,部分地區的能力有富余,要把這方面污水設施處理能力短板補足。
二是配套管網建齊。2016年到2018年配套管網建設約1.8萬公里,已經是“十二五”期間的1.8倍左右,目前來說,已建工程管網有效發揮作用性還不是特別強,雖然建設數量多,但可能連接到污水處理設施和住宅小區、排水單位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米)的管網沒有打通,所以接下來可能就要把“最后一米”打通,把管網處理污水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出來,這是對生活源削減的重要舉措。
對于工業源的控制,全國人大水污染防治法執法組發現廣東在工業源監管方面存在不到位的問題,所以下一步廣東省要加強監管,包括對工業聚集區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還有散亂污企業的清理整治。
農業面源的污染,廣東省基本上禁養區域全部劃定,接下來是推進畜禽養殖場治污設施的建設,充分發揮效能,還有對于禁養區域里非法養殖場的復養要堅決取締。
黃仙明說,這三方面內容是廣東省接下來要重點推進的工程內容,另外一方面還要繼續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包括如何加強水質監測,對全流域治理的部署督導,目前已經制定了2019年工作方案,正在走程序,接下來將督促各地市壓實治水責任,加快推進各項措施,按照工作方案一步一步來執行,相信我們水環境質量會持續改善。
采寫:南都首席記者劉軍